11月17日下午,我院汉语言文学专业带头人潘澈教授在A8-110为2020级学生开设专业概论课,做了题为《道与儒人格比较》的学术讲座。我院樊荣教授、杨福和教授及汉语言专业和社会工作两个教研室的教师参加本次讲座。 人文学院汉语言文学教研室主任汤伟博士任本次讲座的主持人,在对本课程进行简单介绍之后,就本门课需要达到的标准对同学们做出严格要求。 讲座伊始,潘澈教授首先由“孔孟之地-山东”地域文化切入,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出儒家文化与周公的关系,提出广义的“儒”和狭义的“儒”的概念。潘教授认为,广义的“儒”应为周儒,狭义的“儒”应为鲁儒。鲁国是“变其俗,革其礼”,而齐国则以道家思想“顺其俗,简其礼”,对儒、道思想在齐鲁两国治国理念的表现进行了对比分析。道家讲“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即为道的存在,道家重谷,从文字的角度说,俗就是从人从谷。随后,潘教授就儒、道两家对“道”的不同认知展开讲授。“道”是根植于我们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之中的,诸子百家的范畴都是围绕“仁、义、礼、智、信”展开的,但因组合不同,造成理论侧重不同。道家的核心范畴是道与德,儒家的核心范畴为“仁”,主体和载体都在于人,最后体现为人伦关系。而道家讲的“道”更宽泛,如《道德经》中:“道可道,非常道。”《道德经》中的“俗”,指的是无为而不为,崇尚的是自然。“不言之教”是俗的教化,是习惯法;而“礼”则是成文法。道家的“俗”作为一种规则一直存在,古今中外,古往今来一概如此。 接下来,潘教授又从文化的功能进行剖析,并与课程思政相结合,认为文化的功能是人化和化人,我们要正确的认识这个世界,这个世界具有属人性,要从人格比较的角度把握整个世界。儒、道两家具有不同的崇拜取向。道家崇尚的是母性崇拜文化,属于生殖崇拜,在阴阳学说中整体属阴,《道德经》就具有明显的母性崇拜的特点。而儒家则是父性崇拜文化,在阴阳学说中属阳。老子提出“上善若水”,即把水比喻成“道”,认为道学有母性的特点。儒家讲“仁”,“仁”中的“二”不单纯指数目,以哲学思维应理解为分明,所以在现实中,潘教授特意指出:“个体的差异应尊重,而群体的特点应分明。” 讲座的尾声部分,潘教授告诫同学们:“我们中华民族之所以能屹立世界之林不倒,是因为我们既有儒家的坚定、执着,又有道家的包容。各位同学要树立独立的人格、自由的思想和创新的意识,以此建立起健康、良好的文化生态!” 讲座最后,汤伟博士组织同学们向潘澈教授现场提问,同学们表现出了非常高昂的热情。潘教授就同学们的提问进行了解答,并予以充分肯定和鼓励。“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本次讲座,潘澈教授阐述了道家与儒家在人格思想上的不同特点,对2020级学生人格的养成、提升和完善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